第四十六章-《白衣规培记》


    第(2/3)页

    我偎在沙发里,找了一部日漫来看。当看到日漫里展示的书法时,我不禁惊掉下巴。我把母亲喊来,让她看电视,“你看看,日本的书法居然写的汉字!他们怎么不写日语?”

    母亲两手抱在胸前,不屑地说道:“日本是个岛国,弹丸之地,哪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他们的文字由假名、汉字还有罗马音组成。假名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比较圆润。类似于草书,片假名方直,类似于楷书,还有点像汉字的偏旁部首。完整的日语写下来,就像我们幼儿园的小孩子写的歪歪扭扭的错别字一样,没有什么美感,更别提书法了,所以他们的书法大多都是练我们汉字。跟咱们靠的很近的盐山不是有个千童镇,千童的名字就是源于秦始皇时期为求长生不老药,让徐福东渡。徐福东渡,带了几千童男童女,所以有了千童这个名字。日本的技术文化,受我们影响很大。”

    我疲倦地伸了个懒腰,长叹一声,“也是,虽然是从我们这边流过去的,不过他们应用的很好。我们的汉方,他们也是得心应手。我们很多经方,都没有成药可以用。他们却是有很多像麻黄汤、葛根汤那样的经典的成药可以直接使用。听说他们日本在我们中国采购中药材,还要求连根拔起,真是小人姿态。”

    母亲点点头,说道:“不是已经有人提出,建议禁止中药材出口,出口成药嘛。”母亲说着,挠了挠手指缝。我走过去,看到她的手指缝长满了小水泡,经过搔抓有些泛红,“哎哟,汗疱疹。”

    “这个就是汗疱疹呀,可痒了。你爸让我抹的激素软膏,感觉不怎么管用。”

    我嘴角一撇,自信地说道:“你等着,我给你拿个好东西。”我说罢便跑到卧室里,从抽屉里拿出一支藿香正气合剂来。我用剪刀把瓶帽拆掉,用棉签蘸了药液给母亲涂在手指上。过了一会儿,父亲钓鱼回来了,母亲冲他显摆自己的手指头,“你看,我的手指好了。你开的药都不管用,还不如我闺女呢,一支藿香正气就搞定了。”

    父亲不服气地把鱼桶放在地上,眯着眼睛、叼着烟说道:“那也是遗传了我的优秀基因,她才有机会显摆。”

    我和母亲凑上前去,银色的水桶里装满了鲫鱼,还有几只小龙虾。我把龙虾拿出来放在地上,招呼狗子过来看。狗子跑过来刚要来一口,便被夹住了狗嘴疼得嗷嗷直叫。母亲一边收拾着鲫鱼,一边念叨父亲整天往外跑,跟狗腿子一样。父亲也不甘示弱,说她每天待在家里不出门,是癞蛤蟆不出窝。我手里的龙虾愣了愣,又在我的手指间挣扎起来。癞蛤蟆不出窝,好像也在说我,我除了诊室,也不怎么出门。我垂着眼睑,不满地冲父亲说道:“有辱斯文!”

    父亲转转眼珠,又改口道:“宅女,你们都是宅女行了吧!”

    “哈哈~”我笑得直不起腰来,指着母亲说道:“我爹真厉害,连宅女都知道。”

    父亲神气地眯起眼睛来,叉着腰说道:“就没有我不知道的事情……”

    快要到了去三榆堂的时间,我在卧室收拾东西时,父亲抱着一摞泛黄的手抄本进来。他把书放在桌子上,说道:“这些是你爷爷,还有我记录的医案。你哥哥做了西医,对这个不感兴趣。通过你在诊所的表现,我觉得你很有学中医的天赋。这些,你去求学时候,带上吧,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这个可比你们那些临床实验论文什么的宝贵的多,这些都是从患者身上得出的经验,没有比这个数据更精准的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以后行医,也不要默守陈规,要敢于推翻他们。华佗扁鹊也不一定就是对的,要有超越先辈的勇气,给后辈做榜样。”

    我点点头,翻着陈旧的书页,里面还有些繁体字。父亲咳嗽了几声,拍拍我的肩膀就出去了。我坐下来,安静地把每一本都翻了翻。陈旧的纸张捻上去有些绵涩,纸张间散发出的苦杏仁味夹杂着些许霉味。我看着潦草的毛笔字迹,脑海中能幻想出前辈们俯身在桌前,在煤油灯摇曳昏暗的光影里奋笔疾书的场景。

    一觉睡到日晒三杆,刺眼的阳光把室内照得明晃晃的。麻雀在院子里叽叽喳喳吵个不停,跟一群嘴碎的嚼舌根的大妈一样。起床后,拉开窗帘,明媚的阳光顿时洒满整间屋子。蓝色的医案本堆在桌上,松散的装订麻线泛黄,在阳光的沐浴下显得更有年代感了。我心满意足地、小心翼翼地摸摸书,像是得到了珍贵无比的压箱底嫁妆。规培结束后,从三甲医院出来,总有一种登高跌重的感觉。自从开始慢慢接触中医,得到这些医案,我的心理开始得到满足,甚至整个精神世界都得到了一种升华。本以为我的行医之路会沿着下坡一直走,直到一个平台结束。却不曾想,从中医这条岔路上又盘旋直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明明已经三十岁了,一切却好像才刚刚开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