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会议室中,大家的目光放在投影上,论文正文展开。 嚯~ 写得还真像这么回事。 贺当心中说着,有些好奇这位天才师弟能在潘教授和马院士都擅长的领域写出什么花来。 他的视线继续往下看。 【在量子隐形传态的实现过程中,除了要考虑Bell基测量和幺正变换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量子信道的建立,即EPR对的制备。常规的办法是制备孪生光子EPR对.】 咦,怎么感觉,写得挺深奥的? 贺当表情逐渐古怪,逻辑清晰,条理清楚,更重要的是,比他曾经在书上看到的操作说明更细,让人豁然开朗。 下意识的,他已经拿出笔开始记笔记。 而周围的汪博士,黄教授他们也一样,面色严肃。 潘教授已经陷入沉思,马院士也是稍微坐正,掏出笔记本,把关键点写下来。 【采用远距离自由空间传输技术实现量子纠缠转换,即增长量子纠缠对的空间分隔距离,如果预先将纠缠对布置在各相邻站点】 【.继续操作下去,理论上可以实现在很远的两个站点间建立共享纠缠,即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 许青舟在用词上还是非常讲究的,尽管他曾经已经用上述办法实现了量子通信,可现在并没有完整的验证过,所以用了“理论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会议室格外的安静。 论文已经到了最后一页。 不知是谁起的头,会议室里响起掌声。 师弟牛逼。汪一贵在心里喊,知道师弟逆天,不知道能逆天成这样。 潘教授望着许青舟,面色复杂,有兴奋,也有难以置信,“小许,你的这些想法真的算是雪中送炭,好些让我们头疼的问题,一下子都迎刃而解了。” “你这篇论文还没公开发表吧?”马院士沉声问,他心中同样很震撼,原本还说要安慰这个年轻人的,现在. 许青舟点头,说道:“嗯,我已经投到《物理学报告》,离发表还得要一段时间。” 论文这周二搞定,接着开始的翻译,周四下午投稿。今早收到邮件,显示论文已经被接收,正在走审核流程。 “我们曾经和牛津大学的量子研究所共同研究过量子纠缠纯化操作,也有了些进展,但你这个方法比我们的强太多了。” 潘教授没浪费时间,说道:“我建议,在开启下个阶段任务前,先开一个学术交流会议,根据这篇论文的内容制定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案。” “同意。”马院士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