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当刘贺把自己手里的这些牌亮出来之后,上官太后反而是点了点头。 “皇帝做得不错,朝堂上的这些人可用。” “如果有一天,霍氏行不轨之事,太后认为他们会站在朕的这边吗?” “这是自然,今非昔比,皇帝已经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什么希望?” “没有霍光,大汉这艘船也不会沉。” 刘贺明白为何上官会说自己做得更好了,想必孝昭皇帝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太后,朕已经实话实说了,几乎是将性命放到了你的手中,朕还想问太后一句,今日之后,太后会何去何从?”刘贺反客为主地问道。 上官太后似乎陷入了沉思,她的视线飘向了大殿之外,良久之后才收了回来。 “我想看到皇帝将霍光斗倒的那一天。”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么刘贺与上官太后的想法是一致的。 “朕也有此意。” “那从今日起,长乐宫与未央宫,共同进退?” “全凭太后定夺。” 太后与天子并没有歃血为盟,但是刚才的那两句话已经足够有力量了。 “那皇帝接下来要做什么?” “太后觉得朕要做什么?” “朝堂上空出那么多位置,是时候起用一些新人了,皇帝应该从光禄勋所辖的那些郎官中,挑选出一批人才,充实到朝堂上来。” “太后与朕想到一处去了,但是朕还有一事想问。” “何事?” “郎官都是儒生,而儒生又刚刚被朝廷打压,他们会不会不愿收诏?” “皇帝认为,给孝武皇帝上庙号之事,民心在闹事的儒生一边,还是在朝堂和皇帝这边?” 霍光能够轻而易举地平息长安的儒乱,各郡国也再无人闹事。 那么想必民心更多的是在朝堂这边。 “至少九成是在朝堂之上。” “既然如此,那皇帝还担心什么呢?” 对,虽然这里说的民心是儒生的相背,但是儒生也要受到百姓的制衡。 那么只要天下多数人不再反对上庙号之事,那么儒生也只能向着民心。 “太后所言极是,朕明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