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防止刺杀的手段之一。 朝廷命官,乃至内阁阁老,都不在锦衣卫绝对信任名单中。 所以,内阁、六部,和京城其他衙署,得到的消息必然会有些错漏。 在京官们都以为陈以勤明儿才回到京城,然而这时的陈以勤,都已经坐到了内阁政务堂中了。 张、高、胡、李四位阁老和吕芳,表示理解,不理解也没办法,和锦衣卫那群只听命圣上旨意的家伙,没办法争竞这个。 “听说请我回来,是为了鉴定传国玉玺的真假,东西在哪呢?”陈以勤习惯了乡野间简单粗暴的办事,无意义的寒暄,少了许多,或者干脆忽略,直截了当问道。 张居正一怔,但一心二用的天赋下,双腿下意识地站了起来,从身后的一方锦匣中,取出了一方黄绸包裹的玺印。 “前两日就到了,逸甫,你瞧瞧对不对?” 说着,就将玉玺递了过去。 陈以勤当着所有人的面,抖开了黄绸,顿时引来了几声轻呼。 先别说真假问题,但就这方玉玺材质,就不是凡玉。 青绿色的一块蓝田宝玉,故意弄破了个角,再以黄金塑角,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肩部两道刻字,右侧的刻字,都对得上传说,是真正的好东西。 但是,陈以勤却是“一眼假”,原因很简单,雕刻没问题,用料不对。 秦始皇得到的那方蓝田宝玉,青绿之色,没有这么纯粹。 陈家书录记载,“传国玉玺,偶见杂色,巧匠以技艺补之,五龙钮仍可见。” 再就是,汉朝王莽给传国玉玺补角时用的黄金,也没有这么纯粹。 这个是常识问题,汉朝冶金技艺,和两千年后的大明朝没法比,汉朝的黄金,因混入有其他金石,质地是非常坚硬的。 这也就是传国玺从汉朝一直传到元朝,都没有书录记载玉玺金角出现破损或毁坏的原因。 而手中的这方玉玺金角,但凡手指多用几分力气,就能用指甲在上面划出痕迹。 不是纯金,也差不多了。 要是这样传承两千年,那金角早就磨损严重,痕迹满满了,那能这么崭新? 世间很多东西,都可以劣币驱逐良币,而古物,便是其中之一。 那些岁月痕迹一旦消失,在明眼人眼中,就是“新的”“纯新的”“无可争议的新”。 如果直接拿着这方玉玺告诉文武百官这是秦始皇那颗传国玺,虽然群臣当时大概率不会反驳,但那些如陈家一样的传承家族,事后还不一定在家书中怎么编排陈家,编排圣上呢。 圣上、陈家,不可能脸都不要了,这东西拿不出去,要“做旧”才行。 这古玺做旧的手艺,陈家恰恰是有的,此次随行进京的陈家族老中,正好有一位是其中大家。 陈以勤用黄绸重新裹上了玺印,笑着望向张居正,道:“元辅,你对我,对我的两个儿子,还有此行进京的八位阁老,以及整个陈家,有什么展望吗?” 闻言。 张居正一心二用的天赋都失效了,愣在原地,思维停滞,难以置信望着陈以勤。 高拱、胡宗宪、李春芳和吕芳同样如此,不成想这浓眉大眼的人儿出京一趟,竟然还学会敲竹杠了。 展望? 不妨把话说明白点。 是有什么词,有什么话夸赞吧。 陈以勤、陈于陛、陈于阶三父子,陈家八族老,再加上整个陈家。 陈以勤张口就要了十二封夸赞书,以此交换,陈家为传国玺做旧,为玉玺作保。 作为注定要名垂千古的“大明第一相”,张居正也是个要脸的人。 真要为陈家写下十二封夸赞书,传到了后世,这让后世人怎么看他? 他张居正的后人还抬得起头吗? “肃卿,为我磨墨!” (本章完) 第(3/3)页